您现在的位置:手机最快现场开奖直播 > 园丁风采 > 名师工作室 > 曹春鹏 > 正文内容

高三历史: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作者:二中名师:曹春鹏 来源:未知 更新日期:2013-11-04 浏览次数: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
出、内容及其影响;通过了解董仲舒及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培
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通过比较黄老之学与董仲舒儒学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
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联系西汉初70余年经济政治的发展状况和黄老之学的内容分析说明其兴衰过程从背景含义内容作用等方面,综合分析儒学能够取代黄老之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汉代社会由黄老之学占主导地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展状
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与思想是紧密项链的,对一种思想的评价要
考虑到它与整个社会背景的关系。通过对董仲舒改造儒学并使其成为封建社会主
流思想的学习,认识思想学说应随社会发展而变化,与时俱进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老之学的基本特征;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难点:西汉统治思想的演化及其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理解了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以及百家争鸣对我国古代的学术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到了秦始皇时期,严刑峻法导致民怨沸腾,结果秦朝短命而亡。汉朝的统治者又会采用哪家思想来治国呢?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黄老之学盛行的原因
多媒体展示两则材料引导学生清楚了解汉初实行黄老之学的背景。
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谨……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新语》陆贾
(师)总结:汉初社会经济困难,百废待兴以及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为巩固统治采取了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
课堂设问:汉朝初年为什么要把黄老思想作为政治指导思想?
(1)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2)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3)接受秦朝灭亡的教训。
2、黄老之学的含义及其特征:
课堂设问:黄老之学的含义是什么?基本观点是什么?
 “黄”指黄帝的学说,“老”指老子的学说。内容包括:一是治身(养生),一是治国。)二是黄老之学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黄老之学源于道家,但对道家思想又有所改造,其特征是,以道家“清净无为”思想为主体,并吸收了阴阳、儒、法、名各家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成分而形成的理论。 汉初黄老“无为”思想的主要代表是陆贾、盖公,主张“贵清静而民自定”,使统治者少生是非少扰民,以利人民休养生息。
3、黄老之学的影响(作用)
课堂设问一:黄老思想的实施给西汉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使西汉经济迅速恢复,国力增强。汉初的“无为”为汉武帝时期的“有为”打下了坚实基础。
引导学生想出汉初的文景之治,进一步说明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即位约七十年的时间里,西汉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课堂设问二:黄老之学在西汉历史地位的演变?
提示: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即位约七十年的时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到汉武帝时期被董仲舒的新儒学所取代。
思考回答:黄老之学被新儒学取代的原因?
原因:
(1)汉初的无为政治,使中央的丞相、地方的郡守及诸候王的权力膨胀,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央集权和皇权,在政治上造成声威震主之势。同时,黄老无为而治,造成政治上的宽松,使得儒家思想在西汉初期得以有机会逐渐复苏。
(2)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课本)。随着经济发展,国力强大,统治者特别是汉武帝已不安于“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放任状态,他们必然要求不断强化中央集权,扩充军事力量,意欲向外发展,于是,强调以“贵清静”而达到“民自定”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3)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课本)新儒家学说宣扬“有为”而治、积极进取,适应了形势需要,因而受到汉武帝的青睐,这在客观上也促生产黄老之学由盛转衰,最后让位于为汉武帝“有为”政治的新儒学。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命群臣荐举“贤良文学”之士上书对策。由皇帝提出问题,叫“贤良”们回答,征求治国方略。在众多的上书中,早年研究《春秋》、景帝时做过博士的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董仲舒(约前179— 前104)的对策,特别引起了汉武帝的重视。
想一想:如果你是董仲舒,提出什么样的思想主张才能引起汉武帝的特别重视?引起汉武帝特别重视的思想主张为什么能在历史上有什么重要影响?
1.董仲舒思想主张
  董仲舒的贡献在于他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揉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1)、大一统理论: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统一”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主张。
作用:为巩固大一统和加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制造理论依据。
  (2)、“天人感应”学说(基础):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宣扬“天人合一”、“君权神授”;提出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董仲舒认为,一个国君的统治是由于天命,这就为君王行使皇帝的权威有了合法的根据;但同时又对君王的权威施加了某种限制:皇帝必须时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现,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目的和作用:加强君权和抑制暴政。)
  (3)、“三纲五常”理论:针对为人处事标准而提出。强调君王施政以德为主,以刑辅德,并提出“五常之道”为人伦道德标准;“三纲”则为“王道之纲”。
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一套 “三纲”“五常”核心理论,他认为道德是“天意”、“天志”的表现,“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为此,他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纲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规范。人的自然发展应当依循道德规范的方向,而这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内涵。目的和作用: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思考:比较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与春秋战国的儒家学说,董仲舒儒学的新特点有哪些?
2、特点:
①主张在政治、思想等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的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的色彩。
②在宣扬君权神授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以神权限制王权。
③以传统儒学为核心,兼采各家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孔孟学说。
④适应了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迅速  发展成为社会的正统思想。
提示:教师分析总结得出其特点是 外儒内法。实质:借助天上的神权来强化地上的皇权,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
课堂设问:汉武帝为何采纳董仲舒的思想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提示:(1)经济恢复,国力强盛,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2)汉武帝即为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3)新儒学的天人感应、大一统的思想适应了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4、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如何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作法?
积极:(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2)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3)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消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文化专制,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阻碍了科技的进步,导致中国的落后。
问题探究一:有人认为,儒学成为封建统治思想,是汉武帝放弃“无为而治”政策,希望有所作为的结果。若没有汉武帝,就不会有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
答:不正确。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儒学获得统治地位,根本原因是经过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适应了当时政治统治的需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直接推动了儒学地位的迅速提高,是儒学获得统治地位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能由此推断出“若没有汉武帝,就不会有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若没有汉武帝,其他帝王也会选取适合其统治需要的政治思想。
问题探究二:思考儒家思想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提示:(1)儒家思想本身(2)董仲舒的改造(3)汉武帝的提倡。
问题探究三:思考从春秋末年到西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社会地位的演变过程,并分析其原因。
演变过程:冷落―――压制―――独尊
 原因:
(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企图恢复旧秩序,不合情理。
(2)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儒家思想不适合当时的社会背景。
(3) 秦朝,儒家思想不利于巩固统治,故受压制。
(4)汉朝初期,黄老思想是主流,但儒家思想逐渐复苏。
(5)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发展儒家思想,大一统思想和天人感应适应当时的需要。
板书设计
(一)汉初黄老之学
1、黄老之学盛行的原因:
2、黄老之学的含义及其特征:
3、黄老之学的影响(作用)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思想主张
2、特点: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
4、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巩固小结:汉初,统治者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黄老之学一度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随着汉政权的逐渐巩固,在思想领域,儒家逐渐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董仲舒把儒学神学化,为当时封建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自从汉武帝确定“独尊儒术”后,以孔孟为正宗的儒学便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
 

(责任编辑:admin)
【字体: